从泥巴到毕业设计,一个雕塑系学生的自我救赎之路
- AI文章
- 2025-05-06 07:33:55
- 9
** ,从对雕塑一无所知的“泥巴新手”到完成毕业设计的艺术探索者,这段旅程既是技艺的磨砺,也是心灵的自我救赎,最初面对黏土时的笨拙与挫败,逐渐被反复的练习和导师的指点化解,手中的泥团开始有了生命的轮廓,创作过程中的迷茫与自我怀疑,最终化为对艺术的执着——每一次雕刻不仅是塑形,更是对内心困惑的剥离与重构,毕业作品凝聚了四年的汗水与顿悟,用粗粝的材质表达细腻的情感,完成的不只是一件雕塑,更是一场与自我的和解,这段路证明:艺术是救赎的刀,而坚持是握刀的手。
每次路过学校雕塑工坊,总能闻到那股熟悉的陶土味,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四狗,我的毕业论文终于从一堆草图变成了实体——一个两米多高的现代主义雕塑,朋友们总开玩笑说我这四年不是在捏泥巴,就是在去捏泥巴的路上,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,从选题到成品,这段旅程远比看起来要艰难得多。

记得大二那年第一次接触毕业设计说明会,导师说"雕塑系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,是做出来的",当时还不理解这句话的分量,直到自己真正开始动手,我的选题方向是现代雕塑材料语言的创新性表达,听起来很学术对吧?其实就是想试试把传统青铜铸造和3D打印技术结合起来搞事情。
前三个月基本都在图书馆和材料实验室之间往返,为了测试不同材料的结合效果,我几乎把工坊里能用的材料都祸害了一遍,最崩溃的是有一次,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做的玻璃钢模具在脱模时裂了,当时真的想直接躺平,但看着隔壁工位同学也在为他的毕业论文雕塑较劲,又默默去仓库拿了新材料重新开始。
导师总说我们的毕业创作是"带着镣铐跳舞"——既要符合学术规范,又要有艺术突破,我的解决方案是在传统人物雕塑的基础上,用参数化设计重构表面肌理,听起来高大上,实际操作就是对着电脑建模软件抓狂,然后再去车间和数控机床"培养感情"。
最魔幻的是布展前一周,那天凌晨两点,我还在展厅调整灯光角度,突然发现作品在特定光线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投影效果,这个意外发现最后成了论文里最出彩的章节,你看,艺术创作就是这么神奇,有时候精心设计的部分未必出彩,反而那些"事故现场"能带来惊喜。
现在回头看这十万字的毕业论文和两米高的"亲儿子",突然理解为什么雕塑系要把创作和论文绑定考核,那些在材料测试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,那些被导师打回重写的文献综述,那些在工坊里沾满石膏粉的日日夜夜——它们共同构成了比作品本身更珍贵的毕业礼物。
毕业展那天,看着观众在我的作品前驻足讨论,突然觉得这四年值了,或许未来某天,当有人问起"你们学雕塑的毕业论文到底在写什么",我可以骄傲地说:我们在用双手思考,用材料写作,把整个青春都凝固成了可以触摸的形状。
本文由ailunwenwanzi于2025-05-06发表在论改改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uixiemao.cn/ai/1308.html
上一篇
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