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不是走过场,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—聊聊毕业论文里那些暖心的谢谢
- AI文章
- 2025-05-04 07:12:02
- 9
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部分并非形式化的流程,而是学术旅程中最具温度的篇章,许多学子在这方寸之间倾注真情:有人感谢导师"凌晨三点的邮件回复",有人铭记室友"在实验失败时的奶茶安慰";农村学子常深情提及父母"用锄头支撑起的求学路",跨专业考生则会致敬那个"允许我笨拙成长的实验室",这些文字之所以动人,在于它们超越了程式化感谢,捕捉了具体而微的温暖瞬间——可能是导师修改到第17稿的参考文献,或是门卫大叔十年如一日的实验室亮灯,正如某篇刷屏网络的致谢所写:"知识改变命运的叙事里,站着无数托举我的普通人。"这种将学术成果与生命体验交织的表达,恰恰体现了科研工作者最珍贵的品质:对每一份善意的珍视与诚实。
作为一名带过好几届毕业生的老教师,每年五月最期待的时刻,除了看到学生们顺利通过答辩,就是读到他们论文最后那页致谢部分了,说实话,比起格式规整的正文,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往往更让我这个当老师的眼眶发热,今天就想和同学们聊聊,毕业论文里的致谢到底该怎么写才不算白写。

记得去年有个学生的致谢让我印象特别深,他没有像很多人那样用"首先感谢""其次感谢"的套路,而是写了段特别生活化的文字:"要谢谢宿舍楼下那只总在熬夜时陪我的流浪猫,虽然它可能只是为了等我手里的火腿肠;要谢谢总在图书馆同一个角落遇到的陌生同学,虽然我们至今不知道对方的名字..."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感谢,反而让整篇论文都有了人情味。
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致谢就是个形式,随便写写就得了,但你们知道吗?我们老师看论文的时候,真的会特别留意这部分,去年李教授的得意门生在致谢里写:"感谢导师三年来从没让我吃过一顿完整的午饭,每次饭点讨论问题都让我深刻理解了'废寝忘食'的字面意思。"这种带着幽默的真情流露,比那些"衷心感谢""谆谆教诲"的套话动人多了。
我特别理解同学们写致谢时的纠结——既怕太随意显得不正式,又怕太官方显得假大空,其实把握好度很简单:就像给你的好朋友写毕业留言那样,真诚最重要,有个学生感谢爸妈时写道:"谢谢你们虽然完全看不懂我的专业,但每次视频都会认真听我讲那些你们根本听不懂的内容。"这样的文字,任哪个老师看了不会心一笑?
这些年看过的致谢里,最让我感动的是个农村来的孩子写的,他没用什么华丽辞藻,就朴实地感谢了老家邻居:"王婶,谢谢您每年都给我家送新米,让我妈不用老念叨'孩子在城里不知道吃得好不好'。"这种扎根生活的感谢,比那些空泛的排比句有力多了。
所以同学们,写致谢的时候千万别把它当成任务,试着回忆下这四年里那些给过你温暖的人和事:可能是食堂阿姨总给你多打的半勺菜,可能是保安大叔雨天借你的那把伞,甚至是总和你抢自习座位的"那个讨厌的家伙",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写进去,你的论文就不仅仅是学术成果,更是一段青春的纪念册。
最后说个小秘密:我们老师之间偶尔会分享看到的有趣致谢,你永远不知道,你笔下那些真诚的文字,可能会成为教研室里传阅的"范文",所以啊,与其上网抄模板,不如静下心来,好好和你的大学生活道个谢,毕竟,这是你给自己青春的一份独特告白。
本文由ailunwenwanzi于2025-05-04发表在论改改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uixiemao.cn/ai/1256.html